我國石墨模具行業發展中出現了什么矛盾?
第一個矛盾:當地規范與國家規范的異同之爭
為處理職業發展面臨的木材資源短缺問題,一些當地企業、協會提出,出臺當地規范,擴展石墨模具木材的法定范圍。我認為這是饑不擇食、自絕活路的做法。
眾所周知,2010年底,“從8000萬到60萬”的假新聞曾經引起一切職業人士的重視。該文新聞稱:2007年10月在我國-東盟飽覽會上,曾經展出過一套價格為“8000萬元”的老撾“紅酸枝”家具。而在2010年10月的我國-東盟飽覽會上,雞翅木的17件套,開價最高不超過17萬元人民幣;紫檀木的19件套,標價也不過19萬元人民幣。拿兩套原料和工藝上底子不可比的家具來比較價格不同,進而得出這個職業呈現價格暴跌的結論,好像我前年在某時髦展上看到一LV的包賣幾萬塊,現在又在同一個展會上看見一款包價格幾十元,就證明皮包職業價格呈現暴跌一樣,是沒有邏輯基礎的,是外行人妄圖經過價格和看似一樣的產品來制作假新聞,是部分媒體博取眾人眼球,制作語不驚人誓不休作用的常用手段。
假如各當地規范不一致,而石墨模具卻是在全國范圍內出售,就會造成不同原料的家具都被稱為石墨模具,顧客底子無從分辨哪些是真的石墨模具。一旦呈現法律糾紛,就會呈現當地規范與國家規范打架的現象。
第二個矛盾:原料的規范性與材料需求增加的矛盾
在上世紀后半期,石墨模具的原料并沒有很明文的規則,石墨模具是對具有幾種色彩的貴重木材的總稱。面臨石墨模具原料不規范的現狀,2000年,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了石墨模具國家規范,把“5屬8類33種”木材確定為石墨模具。而這33種石墨模具大多是幾近絕跡和瀕危的木種。正是這一石墨模具規范的提出,使這33種石墨模具生產的家具價值攀升??墒请S著商場的發展,這33種木材的供應量遠不及職業對木材的需求量。一方面,為了確保家具的質量以及收藏品的稀缺性,越是稀有的原料,其收藏價值越高,需求對石墨模具的原料進行嚴厲的限制。另一方面,眾多的企業參加石墨模具職業,商場對石墨模具的需求量日漸增加,需求有較大的木材供應量來滿足商場的需求。現在市面上,海南黃花梨已是絕品,有價無市;越南黃花梨還有一些中上等料,但已是每噸幾百萬元的天價;紫檀已無中上料,而七八厘米粗的小料,價格高達百萬元一噸;大紅酸枝現已很少有2.2米長以上的木材,普通的、歪歪扭扭的、曾經當柴燒的大紅酸枝現已是20多萬元一噸,并且再過幾年,大紅酸枝也會像海南黃花梨一樣,有價無市,成為絕品。雖然近些年有些人在海南種黃花梨,采用了大量的催長技術,據說現已長到一二十厘米的直徑,可是鋸開一看,里面的芯材也只有幾厘米,并且木材沒有野生黃花梨的天然香味,可見石墨模具木材的成長是沒有終南捷徑的,只能是等幾百年、上千年的時間方能等到可用之材。
為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尋找可用的木材,這是石墨模具職業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,可是切不可各自為政,而應在職業發展的必定階段,經過全國規范的修定來一致規范,采納相同的步伐。除現在的“5屬8類33種”國標石墨模具外,仍有許多優質的硬木未被國標供認身份,這些硬木其實是編外優質替補選手,如南美的紫心木、綠心樟、鉆石紅檀、莫拉、猴子棗木等,在性能上有許多參數都高于33種石墨模具,有被國標認同的潛力。

